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很早就知道李娟,但真正读她的书大约已经是2019年,《我的阿勒泰》。她写她的妈妈和外婆,她家的小卖部,当地的年轻人和舞会,都是些日常琐碎,却有一种平静的惊心动魄。彼时我尚未去过新疆,也因此对阿勒泰多了几分额外的印象。

去年冬天回到成都,尚在休假期没什么事,于是在书店买了一本《冬牧场》,在成都阴郁寒冷的冬天读这本书,似乎更冷了些。李娟写她在冬窝子里看到和体验到的一切,如何裹成粽子骑着马牵着骆驼扛着所有家当迁徙几百公里来到冬牧场,如何收拾出地窝子,在地窝子里的日常饮食起居,如何每天出门找雪背雪,赶牛放羊,写身边的猫和狗,牧民家庭的大人和小孩,放羊的姑娘,写冬天茫茫的沙漠,以及沙漠中的墓地。在今天的城市人眼里,这一切都过于遥远,遥远到既不在同一个时代,也不在同一个星球。

李娟始终是平静的,文字也始终干净而纯粹,而我读到牧民这样的转场生活,驱赶着牛羊逐水草而居,年复年年来回迁徙,雪大了挨冻,雪少了受渴,除了祈祷老天仁慈一点别无他法,人和动物实在都太苦了,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李娟待的这个冬牧场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这是个地理课上学过的沙漠名称,我在地图上找到了这片沙漠的位置,还看到了熟悉的准葛尔盆地以及南边的乌鲁木齐市。百科上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葛尔盆地中央,玛纳斯河以东以及乌伦古河以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面积大约4.88万平方案公里,在中国八大沙漠里居第二,是优良的冬季牧场。

百科还写道,沙漠里水源较多,植物种类较丰富,可达百余种,而我读李娟笔下的冬牧场,却只能读出贫瘠与荒凉。当然我绝不是质疑百科的准确性,而是百科里呈现的沙漠终究只是一个宏观的框架,冬天居住在沙漠里的人则日复一日面对着具体的、粗粝的生活,唯一的水源来自老天的降雪,要每天出门找雪,背几十斤的雪回来供人们烧水做饭喝茶洗漱,沉淀后的雪水里仍然有数不清的枯草和动物粪便。

看后记,李娟进入这个冬牧场的时间是2010年冬天,我忽然想起自己也正是在这个冬天,在另一个高寒之地度过了记忆深刻的两个月。

那是研二的上学期,自己偶然得到一个支教的机会,背起包便从学校走了,逃课于我已是家常便饭。辗转两天半后来到了甘孜州稻城县亚丁乡,就是那个被洛克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地方。

当时稻城亚丁已是著名的景区,家家都开旅馆,我们住在当地一户人家里,平时给小孩上课,放学和周末还要帮忙炒菜洗碗叠被铺床伺候游客,闲暇时则去徒步。亚丁村海拔四千米,气温零下十度,距离最近的县城开车要三个小时,生活也比较清苦,吃得最多的是土豆和青稞饼,村里只有一个小卖部,泡面和饼干都是奢侈品。后来伙伴们离开,我一个人搬进了学校的小木屋里,唯一的取暖和做饭工具是一个铜丝的电炉,很多人可能完全没见过这样的炉子,我也只是在小时候见过这个东西,烧开一壶水大概要半小时。某天铜丝忽然烧断了一截,我研究了一阵,想办法把坏的那截挑掉,把剩下的接上,居然就又能用了,这件事让自己得意了很久,大约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动手能力会格外强,生命终究是顽强的。

小木屋背后就是稻城亚丁三神山中的两座,也许是离得特别近,晚上的雪山更为清晰沉静,我总会爬到一旁的小山坡上对着雪山唱歌。山里的星星也特别亮,猎户座的腰带像钻石项链一样璀璨,每天亮闪闪地爬上夜空,还有长长的银河与流星。有一天出着大太阳还下着雪,我在小木屋里烤火看书,雪花从窗户的缝隙中飘进屋里,纷纷扬扬,那样的场景长久地留在了自己的记忆里。

放学后我把学生送回家,自己慢慢踱回小木屋,听到下班的马儿脖子上的铃铛声悠扬地传来,驻足凝神,还有风穿过森林的涛声,山间流水的潺潺声,鸟儿清脆的鸣叫,牛羊的“咩”、“咩”,归家的动物蹄子敲在路上不急不缓的啪嗒啪嗒声,在黑夜慢慢合围的黄昏,这些声音有一种广博和宁静的力量。这力量让我结束支教回到学校时居然在校园里迷了路。

后来我又读了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人们那么努力,就为了那么一点微薄的收成。想起去年七月底,自己驾车路过伊犁地区的昭苏县,太阳下山,骤雨刚过,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地就这么闯进视线,浩浩荡荡,当时只顾着赞叹这美景,却不知道向日葵地背后的艰辛,终究还是太凄苦了。

过了两天我们逃命一样离开伊犁,在乌鲁木齐机场送走伙伴后自己一个人开车经过甘肃青海回到拉萨开始三个多月的隔离,从夏到冬,直到牧民又开始每年的转场轮回。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很多牛羊未能抵达冬牧场,冻死在转场的途中。

2023.4.17深夜 于成都

话题:



0

推荐

梁车车

梁车车

42篇文章 36天前更新

四川人,喜欢越野车的大龄单身女青年,不务正业的下岗金融民工,前记者,爱玩爱冒险,工作十年混遍北上广深拉萨成都,依旧一事无成,两手空空。个人公众号:车车爱开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