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周三晚上十点,自己终于结束了一场工作上的应酬,然后坐上公交车慢悠悠摇到桐梓林,在一家书店和一群莫名其妙的朋友聊一些不咸不淡的天,喝了两杯精酿,直到凌晨两点方才打车回家。

白天我在金融城工作,身边大多是行业白领,衣着考究妆容精致,物价也直逼京沪。晚上回到锦江区的家中,出门就是各种小吃店,整条街都是热气腾腾的火锅串串江湖菜,喧闹鲜活。每天游走在成都老二环与高新区之间,差异之大不免让人恍惚。

2005年我考入成都一所高校,被发配到郊区,一待就是七年。那时候连接成都和温江的光华大道车流稀少,路边还有大片的油菜花田,地铁才刚开始建设。到我2012年毕业离开成都时,成都只开通了一条地铁,双流机场只有一个航站楼,三环路圈起了所有的市区,金融城遥远得仿佛不在同一个城市。

十年后,我在2022年的尾巴上回到成都工作,此时成都已经有了第二个机场,地铁四通八达,一条地铁线贯穿我母校两个校区,设置了三个地铁站,想起自己找工作那会儿每天在拥挤的309路公交车上站两个多小时真是不胜唏嘘。

我离开的这十年正是成都飞速发展的十年,从城区面积到人口到城市面貌,成都的改变都称得上天翻地覆。以金融城为代表的南门异军突起,写字楼鳞次栉比,住宅区寸土寸金,也诞生了“南门新贵”这一说法。地铁虽然便利,但通勤时间被拉得很长,以至于住南边的朋友去一趟春熙路都要用“进城”来形容。

在网上看到一个颇有意思的说法,以前的成都是一张大饼,现在则是一根棒棒糖,贴切又带着可爱。有时候从二环内坐公交前往南边,当车经过某一条路后,会明显感觉到城市气质不一样了。玉林片区街道宽度刚好,在马路两旁窜来窜去毫无负担,房子大多不高,有些老旧,路边小饭馆奶茶店咖啡屋一家挨着一家,招牌光怪陆离,烟火气十足,看着心情就很好。一到南边马路陡然变宽,可爱的小店少了很多,道路规整,高楼林立,大片的玻璃外墙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冰冷,和其他城市千篇一律的CBD别无二致,只有出太阳时随处可见的咖啡桌椅才能依稀辨别出这依然是成都。

人口也增长了很多,普通话的使用率直线上升,以至于有次打车,我用四川话跟司机说去某条“gai”(街),而司机用四川话读成“jie”(街),普通话对方言的侵蚀可见一斑。

大概是这十年都不在的原因,以及这十年自己经历了很多个城市,我对成都的好感和兴趣比本地朋友大了很多,有比较才有发现。平心而论,成都的工作机会仍远逊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时走在金融城崭新宽敞的街道上,周围的一切精致而摩登,仰头看着高高的双子塔,想到自己依然两手空空、生活困顿,不免自嘲,恍惚一阵,然后随人流匆匆没入地铁中,如同在其他城市一样。

即使如此,成都仍然是一个有生活的城市。金融城地铁口出来有一片早餐摊,各种早点热气腾腾,我有时买包子豆浆,有时买煎饼配粥,总是吃得很满足。大名鼎鼎的鹤鸣茶社在双塔下辟了一块地,摆上方桌藤椅,最便宜的茶20块一杯,倒也还行。更多的时候自己在老城区漫步,看爬山虎绿满二环,小摊贩沿街叫卖,人们坐在路边吃吃喝喝,火锅香味弥漫,妹子们吊带短裙大露背,望平街的年轻人自由而勇敢,就觉得这还是自己喜欢的成都。

后记: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某天晚上工作应酬后又去和一些不认识的朋友喝酒,对比觉得颇有趣。当时自己还住在锦江,近期为上班方便已搬到高新,生活环境与节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于是匆匆结束本文,没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很多想法,笔力还是太差,还要继续多读多写。

2023.8.5 于成都

绿意葱茏的太古里

高新区的陈锦茶铺,茶馆对成都人来说太重要了

我很喜欢的场景,迪奥配苕皮面筋,顶级奢侈品一路之隔就是各种小吃摊

永远少不了鲜香热辣的火锅

话题:



0

推荐

梁车车

梁车车

43篇文章 10小时前更新

四川人,喜欢越野车的大龄单身女青年,不务正业的下岗金融民工,前记者,爱玩爱冒险,工作十年混遍北上广深拉萨成都,依旧一事无成,两手空空。个人公众号:车车爱开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