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4号独立日,律师小哥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俩在小区的泳池里泡着喝酒聊天,认识了很多邻居。晚上大家聚在天台看整座城市此起彼伏算不上特别璀璨的焰火,作为一群人中唯一的亚裔,我用第二语言和他的邻居们交谈似乎比他这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要轻松自如些。

虽然现在全球各地都可见国人身影,无论多偏远的角落总能飘过来几句中文,但中国人还是更喜欢扎堆。自己一向不走寻常路,也就不喜欢和同胞扎堆,一个人在国外泡酒吧,逛墓地,和天南海北的人交谈。偶尔在酒吧喝醉了,身边都是美国人,空气里飞来飞去的都是英语,入得了耳却入不了心,成为一种清晰却又遥远的背景音,那一刻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身处异国的外乡人。

终于,我自己,成为了所谓的外国人。

外国人总是免不了经典的“融入”问题。就我个人而言,“融入”是个伪命题。身在海外,我身上带着另一种文化的印记,我的历史、语言、生活方式乃至饮食习惯,都是完全区别于他国的存在,这样的背景赋予自己足够的独特性,我希望保持这样的独特,无需刻意融入。同时我努力在美国生活,观察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结交来自美国和全世界的朋友,并保持着一定的抽离和审视,这个过程会带来跟国内生活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这也是在异国生活最有价值、最迷人的部分。

在美国待得越久,越觉得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相似点远比大众认为的多。同在北半球的两个大国,面积接近,纬度接近,所以地理和气候上很有可比性,只是中国陆上邻国更多。两边的国民相对都不爱出国旅行,第二语言普及率低(这两点相比欧洲),于是都显得同样的arrogant and ignorant.

这样的arrogant and ignorant,导致美国人对待亚洲人,尤其是美国白男对亚裔女性,要么是不健康的yellow fever,另一端则是愚蠢且坏的racism.

大概我的美国朋友都还算是正常人,对于全球其他地方有着正常的认知和关切(可见教育水平和旅行的重要性),于是当我无情地嘲笑美国人的傲慢无知时,他们往往会跟我一起吐槽。我骄傲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长度与厚度,也不避讳几千年至今的糟粕,对这两方面我都非常坦然。美国亦然,我喜欢其自由多元的国际化氛围,也能看到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奇葩的度量衡,以及难吃的饭菜。典型的中国人和典型的美国人大概很难成为朋友,而非典型的中国人和非典型的美国人却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我们不回避彼此的问题,也欣然分享值得分享的一切,所谓将批判性忠诚同时给予本土和全球的存在。

身在异国,尤其是以第二语言生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孤独、窘迫与苦涩总是如影随形。但当跨过语言的坎,在清醒的文化自觉中拥抱另一种文化,扩大身为人类的可能性,这大概是现代社会赋予普通个体的一种难得的文化机遇。

 

我很珍惜这样的机遇。

 

2025.7.11

 

车车

话题:



0

推荐

梁车车

梁车车

44篇文章 17天前更新

四川人,喜欢越野车的大龄单身女青年,不务正业的下岗金融民工,前记者,爱玩爱冒险,工作十年混遍北上广深拉萨成都,依旧一事无成,两手空空。个人公众号:车车爱开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