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国人何伟来到涪陵——一个长江上毫不起眼的小城,教了两年书,后来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江城》,在国内一版再版。
2025年夏天,为了锻炼英语,我开始阅读英文版的《江城》。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很多,一来自己读过中文版,内容相对熟悉;二来作为非虚构作品,书中的英语比较简单和日常,写作年代近,阅读难度不大;此外,我跟何伟一样,都是生活在异国的外乡人,有一种奇妙的对照。
比如何伟在书中写到,因为川菜实在太好吃又便宜,所以他根本没有做饭的需求。而我的情况恰好相反,美国的食物既贵又难吃,身为四川人的自己一度丧失食欲,为了避免饿死,只好开始自己做饭。
真要说起来,我的家乡与何伟的涪陵也有几分渊源。我从小生长在嘉陵江边,这条大江一路向南,在重庆汇入长江,再流经涪陵。彼时重庆尚未直辖,因此《江城》中仍将涪陵人称为四川人,我也是从这本书上学到了peasant这个单词。peasant,农民,这个词既可以理解为淳朴与自然,也不掩其愚昧和落后。我的祖辈是地道的peasant,我的父亲做了十几年农民后成了一名老师,而我则再没有种过庄稼。在国内漂泊多年后,自己跨过太平洋来到了中学地理课本上的五大湖畔,偶尔去酒吧,会喝到本地产的Great lake牌啤酒。
不过大抵我的日子会比何伟好过一些。哪怕今天的涪陵,外国人还是不常见的,所以可以想见1996年的涪陵街头出现两个外国人会引起多少人围观。如今中国人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美国的种族多样化又显而易见,没有人会对街上的一张亚洲面孔多看一眼。
正如评论所说,何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避开了外国人写中国常见的两种套路,一是猎奇式的异域风情,就像这几年充斥在社交媒体上的外国人来华旅游的各种vlog,各种无脑吹捧,塑造出廉价的假象;另一种则是不带感情的冷静和理智,像手术刀一般冰冷。何伟既对涪陵的人和事充满真挚的关切,同时不回避自己价值观的判断,总归是很真诚的。
相比之下,我对美国社会虽然也抱有一定的观察兴趣,但程度还是远逊。大概是大学看了太多美剧,对美国已有一定认知,加上从美国建国到现在历史着实不算久,所以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实在没什么奇好猎的。当然当前美国社会过于魔幻,倒是很好的社会学研究题材。
虽然如此,我对普通美国人的生活还是很好奇,身为美国人是什么感受,对于世界有着怎样的认知,对中国和中国人是什么看法,这样的看法是如何产生的,那些看起来漂亮的大house,住在里面究竟怎么样。于是我去酒吧跟当地人喝酒聊天,跟美国人约会,走进他们的house或公寓,跟他们聊工作和生活,聊感情和人生,聊美国和全球政治局势,去看篮球足球网球,逛博物馆听音乐会看音乐剧,有时候发现一些场合,只有我一个亚裔面孔。
聊得多了,发现大家的确也没有什么不同,我看到普通美国人的挣扎,看到他们一样为钱和未来感到忧虑。我看到美国人仍然对中国乃至亚洲缺乏基本的了解,过着在我看来堪称无聊的生活。看到精英白男律师的傲慢,也看到相对女性友好的职场氛围。我看到普遍的抑郁困境,生活方式导致的人与人的隔阂,辉煌却落寞的城市,整洁又疏离的郊区。看到毒品泛滥、满大街的流浪汉,以及时至今日仍然显著的种族差异。
同时我还在经历自己的生活,我需要用英语完成学业、实习、找工作,每一步都很艰难。身为一个外国人,在当下全球右转的浪潮中,面临着极不确定的将来,这大概是当年的何伟无需面对的——身为外国人在美国的身份焦虑。
何伟知道自己将在涪陵待上两年,而我也很清楚自己终将离开美国,因为签证政策,我甚至能大致推算出自己会在什么时点离开,所以即使艰难,也总是忍不住要去珍惜这一段异国生活。
这里的夏天很凉爽,秋天短暂而辉煌,树叶掉光了便是寒冷而漫长的冬天,早早就天黑,偶尔狂风暴雪,这样的夜里不免有些思乡,于是熬起了四川煮啤酒,红枣、枸杞、冰糖、醪糟,加入啤酒,很快满室飘香。
This is the flavor of my hometown and now, the taste of my homesickness.
不知道何伟在涪陵有没有喝过四川煮啤酒。
2025.10.1 车车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