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海域发生强地震,引发太平洋沿岸各国海啸预警,从日本到夏威夷,最远甚至抵达了南半球的智利,不过整体伤害不大。我跟美国朋友聊起tsunami的中文是海啸,literally means ocean is screaming, 他们都觉得挺有意思。
查阅资料我才意识到,英语中tsunami这个词直接来自日语“津波”的音译,难怪之前自己一直觉得这个单词发音怪怪的。而作为中国人,“津波”的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港口的波浪,但自己第一反应是,相较海啸的凶猛与破坏性,津波字面上未免显得太温柔了。
但再深入细想,“海啸”与“津波”的对比非常有意思。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海啸频发,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灾害带来的压迫逃无可逃,自然生出一种宿命的无力感。就如津波这个词,发音温和,意思也温和,对海上的灾难有一种平静的接纳和忍耐,以及无可奈何的哀伤。
一种宿命的哀伤,忽然好像就理解了“物哀”的含义。
日本宗教与国际主流宗教也不一样,我的知识水平不敢妄议,但就自己的了解和感受来说,神道教之“万物有灵”显得很轻盈,对自然有一种平静的顺从,还有一份诗意的灵动,比如我很喜欢的“稻荷前”,以及百鬼夜行。
说来有趣,这次地震位于俄罗斯远东,与日本挨得很近。曾经我在库页岛南端遥望日本北海道,疫情前两国会有轮渡往来,现在都是过眼云烟了。每每说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我总爱拿俄罗斯和日本举例。俄罗斯横跨欧亚,国土面积庞大,其文学艺术也都很“大”,油画浓墨重彩盖满整个墙壁,音乐磅礴恢弘,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更不消说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一众文学巨匠,像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铅灰色的天空,史诗一般的厚重。日本则是另一种风格,日本艺术的代表浮世绘大小不过盈尺,文学作品也多纤细幽微,音乐则有浓重的神秘主义倾向,可以一窥几千年来地理环境对不同国家及国民性的塑造。
身为中国人,因为文化及文字的关系,在日本旅行的感受和欧美游客是很不一样的。建筑风格精巧雅致,园林造景颇具东方禅意,枯山水的风格很有深意,以及随处可见的汉字,尽管读音并不相同,但总能大致理解。记得我在京都闲逛时,无意间进入一座寺庙,门楣上明明白白刻着四个汉字 —— 雨奇晴好。
真正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车车
2025.7.30
0
推荐